培养一个优秀的娃,父母要学会及时的闭嘴!
- 当前位置:家庭教育
- 来源:叛逆孩子教育学校
- 博主:青少年叛逆教育中心
- 日期:2022-12-12 14:36:44
- 浏览次数:次
教育是一个让孩子越变越好的过程,父母的说话态度就决定了你的孩子未来会过什么样的人生。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越来越优秀,但不论何时,父母的职责都不是命令孩子,而是要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孩子......
前几天批改作业,有一篇作文很特别。
作文的主题是我的妈妈。这类作文很常见,大多数孩子都是写妈妈的好,而这个孩子却在作文里“控诉”了自己的妈妈。
他在作文里写到,自己的妈妈一天到晚都会在耳边唠叨,影响他做自己的事情:
“妈妈每天都在骂我。”
“我讨厌妈妈。”
“我的愿望就是希望妈妈变成哑巴。”
同样作为一名家长,当我看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非常心寒。可作为老师,我明白,错不在孩子。
我见过孩子的母亲,的确在相处的时候不断地指责抱怨孩子,而且经常在校门口吼孩子,每次都引得很多家长看热闹。如此的教育方式,孩子怎么能不排斥?
以前就有很多家长问我,“怎么去教育孩子,是不是说的越多越好。”在大部分的家长认知里,都认为说的越多,孩子就越能明白。
其实恰恰相反,真正的教育并不是一味地去说,去讲。反而越会闭嘴的家长,越能教出优秀的孩子。
要知道,有一个懂得闭嘴的家长,是一个孩子成长中最大的幸运!
1、让孩子学好,从父母学习“闭嘴”开始
对于爱看动画的我,近期先后看了《超能陆战队》、《灰姑娘》和《帕丁顿熊》,感觉最不好的就是《灰姑娘》。
跟电影无关,主要是观众。
因为灰姑娘完全忠于原着,所以剧情完全没有悬念。从灰姑娘的母亲去世,留下那句丁当作响的“孩子啊,你要坚强而勇敢,仁慈而善良”遗训起,我身边一对母子就开始咣当作响了:
灰姑娘接纳继母和姐姐进门时,那位母亲对儿子说:“你看人家灰姑娘多大方,都让别人到家里来。”
灰姑娘洗衣做饭时——“看人家灰姑娘多勤劳,帮别人干活”
灰姑娘给老巫婆施舍牛奶时——“你要学灰姑娘,对别人要善良”
灰姑娘终于要和王子从此过上没羞没臊的生活时——“所以你要像灰姑娘一样,勇敢善良,就会有好报,听见没有?“
……
“听!见!了!请您小声一点好吗?”——我终于忍无可忍地大声回应了这位母亲,并对她投去了嫌弃的目光。
我可不是辛迪瑞拉同学,没有那么隐忍和宽容,我非常不能容忍在电影院里大声说话的行为。
这位母亲也狠狠地回瞪了我一眼,默不作声了。倒是旁边四五岁大的儿子有些不好意思,对着妈妈做出了一个“嘘”的手势。
这位妈妈不断在教育孩子要善良勤劳勇敢坚强,却一直在儿子面前做了一个不尊重他人的坏榜样。
曾经还有一次我去看歌剧《洪湖赤卫队》,旁边坐着一对母女,女儿年纪有十几岁了。妈妈大概是担心女儿不能接受这种红色歌剧,所以不断提醒女儿:
当《洪湖水浪打浪》的唱段即将开始时,妈妈说:“注意哦,接下来这段很经典的。”
《这一仗打得真漂亮》唱段即将开始时, 妈妈说:“注意哦,接下来这段很经典。”
《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即将开始时,妈妈说:“注意哦……”
“好啦好啦,我知道!全部都很经典好吧!”女儿一脸不耐烦地接话。
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谁都懂。但是到了生活中,似乎为人父母,总觉得不说点儿什么,就没有尽到教育的义务。
于是我们总是不断听到身边有年轻的父母催促着孩子:“快看那个太阳好红”、“快叫叔叔好”、“快说谢谢”、“快让给弟弟玩一下”、“快回答阿姨你几岁了”……
在孩子画画时闭嘴吧,他眼里或许是绿色的太阳;
在孩子奔跑时闭嘴吧,在泥土上摔个狗啃泥,才闻得到大地的味道;
在孩子歌唱时闭嘴吧,宫商角徵羽五音根本不足以概括他的腔调;
在孩子互掐时闭嘴吧,推搡斗气中,“我不带你玩”了,慢慢摸索出相处之道。
……
孩子的世界比我们的语言更大,不是么?
2、莫打扰孩子的专注力
当孩子专注时,请闭嘴。别让陪伴变成了“干扰”
看过一个视频:
女儿咪咪在房间里写作业,妈妈动不动就进来催促打扰。
“咪咪,快点写。”
“咪咪,不能调整那个计时器,听见了吗?”
……
一会儿关注咪咪的拿笔姿势不对:
“哪个老师教你这么拿笔的?”
一会儿又时不时提醒她答案算错了。
最后,咪咪实在忍受不了,彻底爆发,哭着对妈妈说:
“我不想写了。”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
“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当孩子在专注做某件事时,如果父母总是出声干扰,就会打乱孩子玩耍、学习的节奏感和内心的秩序感,严重破坏专注力。
比起无休止的唠叨和事无巨细的照顾,安静的陪伴和得体的退出,更能让孩子在独处中成长。
一位班主任曾经在演讲中,分享过一个得意学生的故事:
这个学生从小就是学霸,不管什么科目,成绩总是能够名列前茅。
不仅如此,就连课余的一些兴趣爱好,乐高、书法、绘画等,他也总是比其他孩子学起来更快,更容易上手。
班主任曾让他妈妈在家长会上分享“教育心得”:
“我们其实什么都没做,就是平时在家里尽量少说话,不干涉,不打扰。
做父母的,管住了自己的嘴,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托举了。”
妈妈的一番话,令人茅塞顿开。
适当闭嘴,才是父母成功教育的第一步。
记得一位校长说过:
“孩子只要有这两项能力学习就不会差:一个是专注力,一个是记忆力。”
但大多数时候,孩子的专注力不是靠培养的,而是需要我们保护出来的。
而保护孩子专注力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我们学会闭嘴,做到不打扰。
3、莫对孩子爱大吼大叫
在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往往不能看清孩子的错误,只是一味地发泄情绪,甚至也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吼能使孩子“长记性”。
孩子被吼的时候,是最不能主观思考的时候。孩子会产生巨大的恐惧,从而使孩子短时间内无法发出声音,也就是老一辈俗称的“吓着了。”
调查表明,家长经常对孩子大吼大叫,不仅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易害怕,还会降低孩子的记忆力和专注力。
面对孩子犯错误,家长最该做的是先平复自己的情绪,然后再理性思考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从而去引导,帮助孩子去改正错误。我们需要教给孩子的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不是条件反射式的恐惧。
身为父母,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每一个家长会不断利用语言去教育孩子,希望孩子能越来越优秀。但不论任何时候,父母的职责都不是命令孩子,而是引导孩子。
而在面对孩子淘气、犯错误,或是拖拉磨蹭时,我们一定要遵循这几步:
Tips
1.先稳定自己的情绪,告诉孩子错在了哪里。
2.轻言细语,既是安慰孩子,也是安慰自己。
3.陪孩子“错误重演”,用自己的行动去教会孩子,给孩子做榜样。
4.只有让孩子自己去做,去明白是非,才能让孩子懂得、学会、铭记。
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不能变成停不下嘴的指导者,而应当变成一个懂得闭嘴的陪伴者。
4、学会闭嘴孩子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有一次在商场等位吃饭时,旁边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在玩乐高,全程嘴里的话就没停下来过。
“你这摆的是什么?不对不对······”“红的跟红的放一起,绿的跟绿的放一起······”“哎呀,笨手笨脚的,你看我怎么弄的······”
我眼看着那个孩子从一开始的兴致勃勃,眼里闪着亮光,慢慢开始迷惑,不知该从何下手,到了后来神情黯然,开始东张西望,对眼前的乐高失去了兴趣。
生活中,孩子学习和独立做事时,有些家长总是忍不住在一旁指手画脚。
事实上,这种不请自来的“打扰”,容易破坏孩子的专注力,打断他的思考进程。
除此之外,家长们还经常充满了各种担忧,担心孩子受伤、吃亏,怕自己没照顾周到,于是处处保护和限制孩子:
孩子在空地上奔跑,家长跟在后面,着急地说:“慢点跑,别摔着。”
孩子尝试自己倒水喝,家长:“小心把水洒了,我来倒。”
孩子学大人的样子扫地,家长:“别添乱了,去玩吧。”
家长自以为对孩子好,实则限制了孩子的尝试和探索行为,剥夺了孩子锻炼能力的机会。
大惊小怪,过分渲染某种行为的危险性,会增加孩子心中的恐惧,对外界环境充满不信任,性格变得胆小,畏手畏脚,遇到困难和挑战就退缩。
总是唠叨、提醒孩子,也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被信任,产生厌烦心理,自信心逐渐下降。
作家三毛曾在《送你一匹马》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多年前,当我第一次回国,单独上街去的时候,母亲追了出来,一再地叮咛着:‘绿灯才可以过街,红灯要停步,不要忘了,这很危险的呀!’
当时,我真被她烦死了,跑着逃掉,口里还在悄悄地顶嘴,怪她不肯信任我。”
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的庇护,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智慧的家长,应当慢慢放下那颗担忧的心,学会闭嘴,相信孩子能行,安全范围内,让他安心地去尝试、探索、独立做事。
只有从小开始得到充分的锻炼,孩子的各项能力才能提高,变得自信、勇敢,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5、戒掉“反问式教育” 向孩子表达正面需求
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
孩子遇到困难向妈妈寻求帮助,妈妈开口就说:
“这么简单的事还来问我?教了很多遍了还不会,你脑子是干什么的?”
孩子嫌弃妈妈啰嗦时,妈妈这样说:
“你是我生的,我不能管你吗?”
孩子做错了一件事,妈妈说:
“我都告诉你可以怎么做了,每次都出同样的错误,你能上点心吗?”
这些话每一句都带着反问,看似是在与孩子沟通,实际上却在用讽刺和责问的方式给孩子难堪,听在孩子的耳朵里,伤在孩子的心里。
有心理学家曾经解释过:反问的话语里,有强烈的情绪。
“反问”式的沟通更多的是发泄了父母的怒气,语气上更多的是在谴责、训斥和挖苦孩子,传达到孩子眼里,它就变成了“你很差劲”。
孩子是最敏感的“生物”,大部分孩子能从反问的言语中捕捉到了父母的怒气和指责,心理上对父母产生恐惧和愤恨,久而久之与父母的隔阂越来越深。
知乎上有网友问:为什么反问句会让人感到不爽?
答案真实又戳心:
反问句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表达了自己对对方的质疑与否认,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优越感,在形式上更让人感觉到被否认和鄙视的感觉。
是啊,反问就是一种强烈的否定方式,它的杀伤力比刀刃还深。
有心理学家说:
99%的烦恼都是人们没有有话直说引起的。
一句话被客观地说出来是最让人接受的。
倘若父母能说自己最真实的需求,可能会避免很多亲子矛盾。
你想对孩子说什么,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永远不要用“反问”去伤害孩子。
朱自清在《沉默》中说到:
你的话应该像黑夜的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宵的爆竹呢?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时候“不说”比“说”更难,这里面的智慧,需要家长不断思考和学习。
简而言之,难听和伤人的话不说,枯燥的道理和唠叨少说,话语有分量,说到点子上,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 了解李锋心理教育中心 --
李锋教育通过心理素质培训、拓展训练、领袖能力、演讲能力、同步训练、习惯养成、感恩孝道、激发梦想、贫困山村体验等方面对孩子进行长达50天的训练培训,旨在让孩子有脱胎换骨的改变。从根本上建立孩子自觉学习,行为规范的健康模式,为孩子健康成长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