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一个孩子,拯救一个家庭,和谐一个社会
李锋心理教育中心


18

心理素质教育经验

8

系统0体罚教育

10

一体教学法

100

国家级心理老师

20000

青少年矫正结业

5000

面家长感锦旗

网络游戏成瘾到底该怎么快速解决

  • 当前位置:网瘾咋办
  • 来源:叛逆教育学校
  • 博主:青少年心理专家
  • 日期:2021-08-06 10:36:34
  • 浏览次数:

如果我们的孩子患上网瘾的话,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是十分明显的。最常见的就是长时间的在上网。经常上网的话,对我们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

在生理方面的表现主要是:食欲减退,易疲劳,消化不良,大脑血流量减少。

心理方面的影响主要有:兴趣产生偏离,对网络依依不舍,排斥其他事物,精力长时间过分集中于某个方面。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网瘾少年的一些具体表现!

现在生活中网瘾少年会表现为:

第一、他们关闭了真实生活的大门,独自一个人归属在一个小屋里,在虚拟网络世界冲浪,用电子同伴代替人类正常的交流。

第二、不注意运动,整天泡在电脑前。

第三、在电脑前不停地吃一些如巧克力、披萨之类的含热量很高的零食。

第四、养成依靠喝咖啡、含酒精饮料等打发上网时光的不良习惯,出现驼背倾向。第五:用眼过度导致视力衰退。

第六、过度沉迷网络导致自己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第七、对现状很不满,通过不切实际的网络生活发泄。

第八、无法控制自己上网的冲动。

那么帮助孩子戒网瘾,家长要分析造成孩子网瘾的原因,了解孩子沉迷网络的哪一方面,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1. 父母一定要多陪伴孩子。很多孩子沉迷网络出现网瘾的问题,可能是因为长时间得不到足够的关爱。

孩子在14-18岁的年纪,家长可能觉得孩子长大了,不再像小的时候那样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他们。在学校的时候,由于一个班学生比较多,老师不能无微不至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这样就导致了他们容易被忽视。

对网瘾少年,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给他们足够多的陪伴、表扬、鼓励和积极的接受他们,让他们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网络游戏成瘾到底该怎么快速解决_www.hnlfjy.com.cn

2. 倾听孩子的内心。青春期的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负面情绪,比如学习成绩、人际交往、情感方面等。他们的心理压力很大,家长要适当的倾听孩子内心的苦恼和想法,让他们将负面情绪倾诉出来。

3. 改变家庭教育方式。不少家庭的教育方式都是比较简单粗暴的,填鸭式、棍棒式、娇宠试、唠叨试等等。

家长要改变这些教育误区,要注重和孩子沟通,对孩子的要求要切合实际,不要太过急功近利,望子成龙。

网络游戏成瘾到底该怎么快速解决_www.hnlfjy.com.cn

4. 限制上网内容,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和孩子沟通,约定好上网的内容,每次上网前要明确使用网络的任务和目标,该学习查资料的时候不可以玩游戏。

规划孩子每天上网的时间,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网络,不能让网络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在连续操作1小时后要休息15-20分钟,晚上上网时间不能过长。

5. 制定规则,严格执行。孩子要使用电脑和手机,这是正常的需求,不能一刀切的禁止孩子接触所有的网络设备。

和孩子约定网络使用守则,规定好网络的用途和时间段,家长要监督孩子遵守规则,做得好要鼓励表扬,违反规则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如果孩子不能控制自己对手机和电脑的沉迷,家长可以安装一些管理软件,协助孩子管理手机的使用。

其实网上还有这样一篇新闻说的比较好,一场游戏,一场千亿资产,这个产业不可谓不小!

01

8月3日,新华社主管主办的《经济参考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十分引人注目——《“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

网络游戏成瘾到底该怎么快速解决_www.hnlfjy.com.cn

游戏是与非,财富知多少,一篇文章和数千亿市值挂钩,游戏产业就突然有了狼突豕窜又人人喊打的境遇。回过头去看,这一幕并不新奇。在游戏尤其是网络游戏草根时代,它就是网瘾少年的重灾区。

如今,“网瘾”本身就是个争议词。一方面,互联网在中国,已经是普及率超过90%的信息基础设施,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居高不下,渗透到民众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由于“杨永信网戒中心”等另一种极端争议的存在,社会对网瘾的界定和处置,处于模煳地带。

因此,作为网瘾概念的子集和强化版——游戏成瘾,争议在所难免,争吵无法回避。但换个角度,有争议并不是坏事,涉及到孩子、家庭、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既要思辨,也要行动。

反对游戏,反的是“成瘾”。就像互联网和网瘾的关系,推己及人,我们大概率都算得上“成瘾”的人,生活所迫也罢,个人沉迷也好,我们已经深深的被网络绑定,似乎处处离不开手机、流量和WIFI。

再往宽泛了说,辅导班、996、医美风、饭圈化,又何尝不是“教育”、“职场”、“颜值”、“偶像”等维度的用户成瘾呢?这些“喜好”或主动或被动,最终在沉迷中迎来危机,为了让这些产业健康良性发展,依法整顿是苦口良药。

游戏亦是如此,作为互联网娱乐的组成部分,过去二十年产值惊人增速惊人。除了财富积累和解决就业。作为互联网技术应用方向,游戏产业的高速发展,也反哺了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IP联动等技术升级和商业创新,而在国际维度,游戏也是文化出海的重要力量。

不过,誉满天下谤亦随之,游戏自带的“易沉迷”属性和个别企业无良行为,让未成年人“游戏成瘾”问题显得愈发严重。

但解决游戏成瘾,是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作为市场主体,企业的责任仍是第一位的。在产品设计、奖励机制层面,过去游戏的理念大概率是逐利而为,就是成年人“也很难把持得住”。涉及未成年人保护,尽管企业的防沉迷系统有了很多努力,还远远不够。

另一方面,作为重要参与方和监督者,家长和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家庭教育在解决游戏成瘾问题上不能缺席,政策赏罚更是厘定界限的标尺。围绕这些问题,任何一方都不能心存“一刀切”的侥幸心理。

如同其他互联网产品,解决成瘾问题的策略是互通的。产品层面的玩法转变,侧重优质内容和优秀文化,提升艺术性和科技含量,而非刷道具、刷副本的打怪升级攀比,应该是游戏产品的转型方向;进一步完善定时定点、实名认证、亲子互动等“防沉迷系统”的制度性约束,是限制更是保障。

君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反对游戏成瘾,反的是成瘾,不是游戏。

02

很多网友觉得这场论战似曾相识。确实,关于网络游戏的争议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刚进入21世纪时,互联网在国内社会仍是新生事物,大量年轻人热衷于上网冲浪,当时就有言论惊唿互联网会毁掉下一代。

但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普及,人们日益感受到它对社会的积极作用,甚至每个人都已经离不开互联网。这种争议很快就消失了,互联网利大于弊已经毋庸置疑。

可是很快,又有人站出来说“网络游戏”是洪水勐兽,其中以李锋教育的观点最为激烈,在当时大受家长欢迎。

全国帮助未成年人预防和戒除网瘾行业自律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青少年心灵成长“十千百万”工程心灵导师、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理事、郑州心理协会理事、河南成长教育联盟会长、李锋教育集团董事长,李锋教育心理素质培训学校校长,李锋老师长期潜心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矫治工作。

一直奋战在全国青少年特殊问题教育界的第一线,曾成功介入数3000名青少年教育转化工作,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后,开创性的将“换位教育”“成长教育”“生命教育”巧妙融入到当今家庭教育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曾撰写《用爱为后进生的成长撑起一片天空》《孩子患上“网瘾”,责任到底在谁》等,成功转化的多起青少年案例,受到中央12套,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都市频道》、《民生频道》、郑州电视台、《大河报》、《东方今报》,《河南卫视》、《南京卫视》、《安徽卫视》、《辽宁卫视》、《山西卫视》等多家媒体关注报道。

在客观上,很多青少年、儿童出现的行为问题、精神心理问题、乃至家庭关系的问题,仍摆脱不掉网络游戏的影响,有部分的确出现了成瘾症状;家长们急于解决这些问题的需求也大量存在。

03

关于网络游戏的争论从未休止,但争论的话题越来越深入,争论的双方越来越爱刨根问底。从客观上来说,这其实是一件好事。

但如果对网络游戏成瘾这个问题的心理根源没有深刻的认识,这个争论很难达成一致。

网络游戏成瘾到底该怎么快速解决_www.hnlfjy.com.cn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从2004年开始从事成瘾疾病的多学科诊疗,有儿科学、成瘾医学、精神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跨学科经历,曾在武警广东总队医院成立国内首家青少年成瘾治疗中心。

我也一直关注“网络成瘾”的诊疗发展和社会热论。山东临沂杨永信网戒中心被媒体曝光时,我是国内第一个公开反对、抨击杨永信的精神科医生。近几年来,我又在青少年抑郁症、双相障碍的诊疗方面取得突破,积累了丰富经验。

从科学的精神心理学角度出发,我认为关于网络游戏争论双方的观点都太过极端。

说网络游戏是“精神鸦片”“电子海洛因”的一方,这过度夸大了游戏的危害,容易令人忽视了更加深层次的原因。这不但是一种推卸责任,也埋下了更大隐患。

说网络游戏成瘾的患者都是个体问题、家庭问题,与游戏基本无关,这也在掩盖和推卸游戏的生产和运营机构的社会责任。这个观点忽略了网络游戏自带的可成瘾性,以及网络游戏产业的逐利性质。

从我们多年的多学科诊疗(MDT)经验出发,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的临床经验来看,网络游戏成瘾表面上是孩子经受不住诱惑,但背后的心理根源其实是病理性记忆。

其中最深层次、最主要的病理性记忆是叠加性心理创伤。

玩游戏达到了成瘾标准,或者因为玩游戏而继发学习障碍、甚至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青少年,他们往往都因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而遭受过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当然,学校、互联网和社会环境也是心理创伤的其它来源。

这些心理创伤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真正的充实、自信和成就感,缺乏学习和努力的目标和动力,缺乏积极的三观。而且往往亲子关系不良,容易发生家庭矛盾。这样的孩子尤其容易抵挡不住网络游戏的吸引。

另外一部分病理性记忆是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这也是成瘾疾病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根源。简单来说,就是患者曾经在玩游戏时体验过非常强烈的高兴、兴奋和满足,强烈的程度超过的一般水平,便形成了病理性的条件反射,只要一想到玩游戏就产生冲动、渴求。

那为什么部分玩家会有这种强烈的病理性正性情绪?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现实生活中非常缺乏、也渴望得到这种感觉。另一方面就是网游游戏本身给人带来的快感,也就是成瘾性。

这么一分析,我觉得网络游戏成瘾和酒成瘾(酒精依赖)在2个方面非常相似。

酒精是有成瘾性的,喝酒令人放松、愉悦、兴奋;而网络游戏也是。

游戏中不断出现的奖赏、关卡,虚拟的地位和成就,不确定性的彩蛋、抽卡等等,这都是开发者根据心理学理论精心设计的诱饵,能激发玩家大脑分泌内啡肽,不断强化游戏行为。

说得好听一些,这是优化用户体验,增加用户“粘性”。说得直白一些,目的就是希望玩家不断地玩下去。这是它之所以存在并大受欢迎的原因,也是它的成瘾性所在。

还有,老百姓都知道,小酒怡情,大酒伤身,国家也从没有禁止酒类饮品的生产和销售。其实从医学上来说,酒精对人体并没有确切的益处。但从现实功能来看,偶尔喝一点确实有助于放松心身,增进社交。

玩游戏也有类似的道理。爱玩游戏不但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人类的天性。只要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玩游戏确实可以调剂情绪,增加朋友、家人之间的互动。

在某种程度上,传统的棋牌和运动项目也是一种游戏。只不过这些传统游戏的“奖赏点”没有现代的网络游戏那么密集、没有那么精心设计。

但不同的是,国家和大众对于酒精的态度非常谨慎。包括我国在内的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通过法律禁止对未成年人销售酒精饮品,禁止未成年人喝酒。而绝大部分父母都不允许孩子在大学前喝酒。

我想,这主要的原因是大家都知道喝酒会上瘾,过量喝酒有损身体,而且还容易失去理智,发生悲剧。

04

从以上的角度来看,国家对网络游戏的管理和警惕确实是有所疏忽了。

网络游戏在短期内对身体伤害不明显,但存在成瘾的可能性。而且一旦成瘾,对精神心理和身体都有极大危害。

我觉得国家相关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参考烟酒和影视娱乐管理的方法,对网络游戏产业加强管控和引导。比如:

第一,对电子游戏(包括网络或单机)进行年龄分级管理。不是所有电子游戏都适合未成年人玩,就像电影和电视节目一样,应进行区分,最起码分为益智游戏和非益智游戏;

网络游戏成瘾到底该怎么快速解决_www.hnlfjy.com.cn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对于不适宜未成年人玩的非益智游戏,应该严格禁止未成年人登录,而不是现在采取的限制时间和监护人授权登录。

就算是未成年人可以玩的游戏种类如益智游戏,也要严格限制时间和登录权限,杜绝漏洞。

第三,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并立法强制性要求游戏公司投入资金成立国家层面的基金会,资助罹患游戏成瘾的青少年、儿童接受免费的专业诊疗,帮助他们尽早恢复心身健康,回归成长轨道。

第四,电子竞技已经成为体育项目,国家大力培育和支持无可厚非。但电子竞技和面向大众的游戏产业不完全是一回事,国家要对后者有一定的限制,而不是任由其肆意发展。

第五,参考烟类制品的方法,禁止电子游戏发行广告。

第六,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大力度管理互联网生态,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

最近,中央网信办已经采取措施,启动了“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解决7类网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其中就包括了防沉迷系统和“青少年模式”效能发挥不足的问题。

第七,这是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对游戏障碍进行科普和干预时,绝不能把原因都归咎于游戏,要深刻地看到家庭教育、学校和社会的深层次根源;尤其是家庭环境因素。

父母一味指责游戏公司是极不理性的,尤其是目前相关措施还没出台,指望不上外部环境的时候,父母更加要检讨自己在家庭教育上的过错。为什么很多孩子没成瘾,我的孩子成瘾了?这的确值得这部分青少年、儿童的家长深思。

如果父母不积极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但孩子很难康复,就算孩子不沉迷玩乐了,后续也很可能出现其它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沉迷网络视频、网络赌博、辍学,甚至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

只要心理根源上的问题没有解决,问题就一直在,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关于网络游戏对于青少年、儿童的影响,希望大家不能只争论,还要从表面的信息和数据中看到背后的真相。

-- 了解李锋心理教育中心 --

李锋教育通过心理素质培训拓展训练领袖能力演讲能力同步训练习惯养成感恩孝道激发梦想贫困山村体验等方面对孩子进行长达50天的训练培训,旨在让孩子有脱胎换骨的改变。从根本上建立孩子自觉学习,行为规范的健康模式,为孩子健康成长护航!

快捷搜索: